江苏语言特色的谚语
1.矮虽矮一肚子拐把人吃嘎传四方,自己吃嘎传屎缸。
2.八万不搞呀千儿里红(八万千儿指两张纸牌)。
3.把戏人人会仿,各有巧妙不同。
4.把狗子吃嘎还摇摇尾巴。
5.把钱看嘎有磨盘大。
6.白鸽子拣亮处飞。
7.半个人脸,半个狗脸捧打出孝子,惯养忤逆儿。
8.饱汉不知饿汉饥,只怪饿汉没力气抱不动冬瓜抱瓠子抱的不哭的伢儿。
9.备酒容易请客难比死人多呀口气别人偷牛你摸桩别人搀不上轿,自己爬上轿病人床上睡,死人路上行不看棺前站的,还看棺里睡的。
江苏语言与文化资源库
1、多元方言汇聚,展现语言“活化石”
江苏作为南北文化交汇地,吴语、江淮官话、中原官话三大方言区在此共存,资源库收录了南京话、苏州话、扬州话等20余种方言的语音、词汇及语法资料,包含童谣、谚语等特色语料,比如苏州话“糯笃笃”、扬州话“乖乖隆地咚”等生动表达,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“原声重现”,成为研究汉语演变的珍贵样本。
2、非遗文化全景记录,解锁传统密码
资源库重点整合了昆曲、评弹、云锦、苏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,昆曲600余段经典唱腔被高清修复,搭配工尺谱数字化解析;扬州漆器、惠山泥人等108项技艺以3D建模展示制作流程,用户不仅能“看热闹”,还能通过虚拟体验“捏泥人”“织云锦”,感受手艺精髓。
3、名人档案立体呈现,触摸文化基因
从项羽、范仲淹到钱钟书、朱自清,资源库为200多位江苏历史名人建立专题档案。《红楼梦》与南京的关系被深度挖掘,曹雪芹家族在江宁织造局的史料首次以动态时间轴呈现,顾炎武手稿、徐悲鸿画作等3000余件文物完成高精度扫描,支持放大查看笔触细节。
4、智慧平台赋能,文化传播破圈
依托AI语音合成技术,资源库开发了方言翻译器和戏曲教学机器人,游客在苏州平江路扫描二维码,就能听到AI生成的“地道评弹导览”;学校通过VR设备带学生“穿越”至明孝陵现场教学,平台已与全省83家博物馆联动,年访问量超500万人次,成为长三角文化数字化的标杆工程。
相关问题解答
1、“江苏谚语里常说的‘螺蛳壳里做道场’是啥意思?有没有例子呀?”
——哈哈,这句可太有江苏味儿了!字面意思是“在螺蛳壳那么小的地方办庙会”,实际调侃人“条件有限还硬折腾”,比如你室友非要在宿舍搞个烛光晚餐,结果挤得碗都摆不下,就能用这句笑他:“侬真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哦!”(带点吴语腔更地道~)
2、“听说江苏人爱说‘春捂秋冻’,这算养生谚语吗?有啥科学依据?”
——没错!这是老辈人传下来的经验,字面是“春天多穿点,秋天少穿点”,江苏气候潮湿,春天忽冷忽热,捂一捂防感冒;秋天慢慢降温,冻一冻能增强抵抗力,不过现在年轻人可能更信天气预报,老祖宗的话当参考就行啦!
3、“‘扬州三把刀’是谚语还是俗语?和语言文化有啥关系?”
——严格算俗语,但江苏人聊天常当谚语用!指扬州厨刀、理发刀、修脚刀这三样绝活,夸的是本地手艺精,比如夸人做饭好吃:“你这刀工,不愧是‘三把刀’传人!”(顺便安利:去扬州一定要体验修脚,舒服到飞起~)
4、“苏北谚语‘六月六,吃块焦屑养块肉’啥来头?现在还有人吃吗?”
——这是盐城一带的老话啦!“焦屑”就是炒面糊糊,过去穷,六月农忙没空做饭,干粮泡水顶饿,现在谁还吃这个呀?但老人念叨这句,多半是忆苦思甜:“现在顿顿有肉,你们小把戏(小孩)别浪费!”(笑)
(注:问答结合了网络资料和方言梗,口语化表达拉近距离,侬”“小把戏”等用词,末尾括号补充互动感~)
本文来自作者[逸云飞]投稿,不代表晶雅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jyacai.cn/yule/202505-361.html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晶雅号的签约作者“逸云飞”
本文概览:江苏语言特色的谚语1.矮虽矮一肚子拐把人吃嘎传四方,自己吃嘎传屎缸。2.八万不搞呀千儿里红(八万千儿指两张纸牌)。3.把戏人人会仿,各有巧妙不同。4.把狗子吃嘎还摇摇尾巴。 5...
文章不错《江苏语言特色的谚语 江苏语言与文化资源库》内容很有帮助